18994078102
NEWS
线上线下品牌整合营销全链路服务相关资讯

羽岸吟澜探展WAIC2025多家具身智能企业:机器人产业进入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“临界点”爆发期

日期:2025-08-07 访问:8次 作者:admin

7月底,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在上海闭幕,超150台人形机器人亮相,很多观众带孩子观摩,与机器人零距离接触和互动,具身智能成为了本届大会最大的亮点

图片
图片
图片

宇树科技的格斗机器人表演引爆围观群众;灵初智能的机器人打麻将能超过30分钟,毫米级精度、分层端到端VLA模型与强化学习算法体系成为支撑其技术突破的核心。

图片

千寻智能Moz1机器人则展示了全国首个高精度全身力控技术,把饮料缓缓递给了观众,从识别用户指令到定位抓取递送一气呵成,完全由VLA模型自主推理实现……

图片

图片

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大门正缓缓开启,工业制造场景中协作机器人的码垛、搬运等应用更是屡见不鲜,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5倍以上

图片

如果上一次观众对现实中机器人的印象或还停留在春晚的大花袄,那么今天目不暇接的机器人则让观众叹为观止。具身智能为连接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核心技术,从概念验证迈向了商业落地临界点,尤其在工业、服务、医疗等领域。

01 技术奇点降临?

展会上很多机器人突破了传统机器人技术的边界,实现了从简单动作执行到复杂认知决策的关键跃迁:

特斯拉Optimus Gen3以每秒2.5米的行走速度完成咖啡调配,其FSD芯片与多模态感知系统实现动态避障精度达±2cm;华为昇腾384超节点提供2.4EFLOPS算力支持,使机器人能实时处理3D视觉数据并生成运动轨迹。

图片

国产厂商智元机器人远征A1工业版在汽车生产线演示0.02mm精度的零件打磨,搭载自研ERA端到端大模型实现任务自主规划,“智元灵渠OS”操作系统实现任务规划与动作执行的毫秒级协同,任务泛化能力较2023年提升300%。

图片

傅利叶GR-3首次将触觉反馈精度提升至0.1N级,医疗场景静脉注射误差控制在±0.3mm以内。

图片

技术突破三重奏是感知、决策、执行的协同进化。感知系统从“机械触觉”到“类人感知”,复旦大学的视触觉传感技术通过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点的柔性界面,使机器人能精准识别豆腐、薯片等易碎物品的形变参数,触觉分辨率达到人类皮肤的87%。

大模型驱动的“大小脑协同”作为决策系统,执行系统中模块化关节推动成本下降,比如宇树科技H1-Pro采用谐波减速器+行星滚柱丝杠的混合传动方案,关节成本降低至1200元/自由度,整机成本两年间由65万元降至28.5万元;特斯拉Optimus Gen3的直线关节模组实现95%的零部件通用化率,量产成本较前代下降42%

图片

02 万亿市场爆发?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“具身智能”列入未来产业培育重点,与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并列,具身智能行业从实验室原型向产业化基建实现了关键跨越:

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27%,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82亿元,2025年具备“大脑-小脑”架构的机器人占比达68%,较上年增长45个百分点。(《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》)

图片

中国市场从细分结构看,机器人占比55.6%,自动驾驶载具占比44.4%,2025年B端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,占整体应用的76%。

全球具身AI市场规模在狂奔:预计将从2025年的44.4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230.6亿美元Reports and Reports)。预计到2035年,全球销量将超500万台,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。

产业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,供应链本土化率突破80%开源生态构建产业护城河。在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领域,绿的谐波、步科电气等本土企业市占率分别达65%、58%、73%;宇树科技开放H1机器人SDK接口,智元发布“灵渠OS”操作系统参考框架,带动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。
03 协同创新成为破局关键

具身智能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结构:上游为软硬件供应,中游为产品制造,下游为应用场景,芯片与算法的协同创新成为破局关键

比如,万通智控与深明奥思半导体的“芯片方+方案商”的深度绑定,深明奥思的Fellow 1芯片“存算一体架构”,算力密度达较英伟达同类产品提升2.3倍。

在硬件领域国产化进程加速,“青龙3.0版”全尺寸开源公版人形机器人增加了通用智能背包系统,融合5G通讯链路、北斗定位系统与昇腾算力模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正在不同场景中找到最佳定位。轮式人形机器人在零售、医疗、接待等服务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,因其移动效率高、控制简单、能耗低等特点,成为服务型机器人的主流形态。

但是,尽管具身智能前景广阔,但作为前沿科技在商业化方面的挑战巨大,面临算力能耗矛盾、感知决策割裂、软硬件协同不足等瓶颈。

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在WAIC主论坛对话中突然“吐槽”:“下次对话前,可以先让我充个电吗?深度对话还挺耗电的。”生动揭示了当前机器人的能源效率瓶颈

高端人形机器人成本仍高达数十万元,核心零部件占整机成本的60%以上。行星滚柱丝杠、谐波减速器、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,国产替代亟待突破。

当前人形机器人电池能量密度仅285Wh/kg(特斯拉Optimus Gen3),较特斯拉Model 3电池低37%,制约连续作业时长;关节模组寿命普遍低于1万小时,仅为工业机器人平均寿命的1/3。

中国日均产生机器人操作数据超2.1PB,但高质量标注数据占比不足15%。IDC调研显示,73%的企业因数据不足导致模型训练周期延长4-6个月。

04 谁能率先构建人机共生的价值网络?

市场格局是否重构在于谁能率先构建人机共生的价值网络。科技巨头(谷歌、英伟达、OpenAI)布局算力与算法,初创企业聚焦细分场景,而像特斯拉、比亚迪、上海电气等制造企业则凭借场景优势加速垂直整合。随着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,具身智能正从单一功能“工具”向多功能“伙伴”演进

比如入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,拓展了机器人在陪伴与情绪交互维度的体验边界。应用场景的中短期是聚焦工业制造与特定服务场景,如仓储物流、高危作业、专业康复等,中长期将渗透至家庭服务、教育陪伴、智慧出行等开放场景。据预测,随着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30%、算力提升5倍,2026年将有超50万台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

随着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》的发布,中国正构建全球首个开放数据生态基座。IDC预测,到2030年,中国将形成包含300万台具身智能设备的产业网络,创造超800万个新就业岗位,在智能制造、银发经济、教育等领域催生万亿级市场增量。